通知公告
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学术交流 >> 正文 学术交流

职业教育是“四化两型”建设重要抓手

信息来源: 教育网 发布日期: 2013-12-30 浏览次数:

[来源:教育网]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四化两型”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决策和重要着力点,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密切、服务最贴近、贡献最直接的一种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应该也能够成为“四化两型”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对职业教育提出新要求

  “四化两型”建设对职业教育的影响将越来越大、要求将越来越高,至少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对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要求。“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关键靠人才。据某省调查显示,一方面,产业工人整体素质不高,就业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不到8%;另一方面,企业技能型人才用工缺口大,技术工人供求紧张的矛盾成为制约产业升级和企业发展的瓶颈,迫切需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

  对职业教育科学研究的要求。“四化两型”建设要求发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走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道路,这就必然要求包括职业院校在内的高校提供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职业院校要增强科研实力和竞争能力,以行业、企业、社区、农村的技术需求和服务为市场,积极参与解决地方经济发展中的科研攻关项目,针对现实问题为政府、企业、社区提供政策、计划咨询和可行性论证服务,为“四化两型”建设提供更多实用的技术成果。

  对职业教育社会服务的要求。“四化两型”建设是一个涉及产业发展、消费方式、文化定位、社区生活、日常行为的综合性极强的系统工程,使得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对象更广泛、手段更多、功能更强,要求职业院校与“四化两型”建设紧密对接互动,积极开展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宣传弘扬“两型”文化以及开展技术推广服务。

  对职业院校改革发展的要求。“四化两型”建设必然带来经济快速增长、产业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结构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这就为职业院校发展创造了良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政策环境、制度环境和优越的外部条件。同时,“四化两型”建设为职业院校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职业院校只有坚持“对接产业、优化结构、改革创新、提高质量”的基本方针,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才能适应“四化两型”建设要求,推动职业院校又好又快发展。

  对职业教育提出新期望

  作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和区域人力资源的直接提供者,“四化两型”建设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期望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成为“四化两型”建设的人才库。推进“四化两型”建设,既需要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专家和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也需要大量熟练掌握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劳动者,尤其是与“四化两型”建设相关的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大批适应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四化两型”建设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撑,是时代赋予当代职业教育的历史责任。

  成为“四化两型”建设的助推器。随着“四化两型”建设进程加快,人民群众迫切希望拥有一技之长,提升就业能力,脱贫致富奔小康。职业教育应把培养大批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与解决城镇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努力使人才培养结构与“两型”社会经济结构相适应、人才培养目标与“四化两型”建设相协调、人才培养规模满足“四化两型”建设的总体需要,使更多的人能够在“四化两型”建设过程中找到适合的发展空间,实现“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

  成为“四化两型”建设的先行区。职业教育本身就是“四化两型”建设的对象,作为承担人才培养、知识创新和社会服务重要任务的职业院校,有必要也有可能成为“四化两型”建设的先行区。职业院校应自觉按照“四化两型”建设的要求,将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理念和信息化建设贯穿于校园建设、专业设置、课程开发、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管理服务之中,使广大师生成为“两型”观念坚定的实践者和传播者,并充分发挥自身的引领、示范和辐射效用。

  成为“四化两型”建设的文化高地。职业院校是所在区域的文化中心和文化高地,引导着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和文化诉求。职业院校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对接先进企业文化、融合“两型”文化的基础上,要加大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民族文化艺术和民间工艺人才培养力度,培养“四化两型”建设急需的文化创意产业人才、民族文化艺术人才和民间工艺技能人才。此外,职业院校还要在地方文化资源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文化产品的创作、传播与开发等领域做出应有的贡献。(雷久相 作者单位:湖南省株洲职业技术学院)